今天重點:招才難,人才培養更難(續2)
• 昨天專注於許多嘗試複製矽谷(Silicon Valley)的嘗試,以建立一個在人才發展方面取得成功的卓越景點,但都失敗了。 今天,我們專注於大灣區的嘗試。
• 我覺得到目前為止取得了成功的方式,是大灣區的嘗試: 是高校一個整體周詳計劃。成為人才培養的溫床關係密切。
• 由於灣區續集[成型的高校] 結構,對於發展基礎科研人才亦招才還有獨特優勢。
使用數據的分析: 揭示成功公式的[集聚發展]
• [集聚發展] 是大灣區最令人羨慕的戰略和結構。
• 這是通過高校實現創新的重要來源。比矽谷進一步改革。
• 大灣區是通過修橋推動,實體道路連接;如今[高校合作]正是從軟件層面推動聯通的第二步。比矽谷少數學校牽頭形成的巨型大學系統,但大灣區由[高校合作]辦學編織的網絡複雜,多元參與的互動機制。這是基本的成功元素: 研究科目生的結構和數量。
• 例如:香港科技大學(廣州)透露,已獲批今年起在提前批次招錄本科生,去年該校已實現研究生招生。灣區大學在去年初正式動工建設近一年後,第一標段於今年1月6日全面封頂;香港城市大學(東莞)一期校園建設已進入內部裝修階段,將於今年7月全面完工。根據規劃,兩所高校均將在今年招錄首批學生。
成功數據的戰略和結構
• 早在2019年發現,武大、華科兩所湖北TOP高校畢業生的主要流向地,湖北取代了此前長期高居榜首的廣東。根據2021年就業質量報告,武漢大學就業地為湖北和廣東的畢業生,佔比分別為30.45%和18.92%,二者差距擴大至10個百分點以上,華中科技大學畢業生留鄂比例達到33.4%,同樣超過前往廣東的20.7%。
• 因此,重點是在當地建立大學。
• 本地高校留粵一直是廣東人才的重要來源。根據一項研究報告,2019~2021屆廣東省本科畢業生,本地就業比例高達93.1%,其中外地本科生畢業後選擇留在本地的比例為58.3%,兩個比例均高於京津冀和長三角地區。
• 而根據大灣區幾個新建大學現有規劃,香港城市大學(東莞)擬在開辦10年內達到6000人的在校生規模,其中,碩、博研究生人數大約佔53%,大灣區大學則計劃到2030年達到在校生10000人左右,本科與研究生規模比例約為1:1,學位規模增量之大可見一斑。戰略計劃基於數據,而不是其他任何。
人才培養與新興產業、地方產業發展相結合
• 人才培養只是第一步。將其與新興產業、地方產業發展相結合,已被先一步納入新建學校的發展思路當中。
• 港科大(廣州)今年計劃招收的首批本科專業為人工智能、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以及智能製造工程3個,均與當地產業發展實際相契合。而設立廣州交通大學,一個目的正是“解決廣東綜合交通快速發展、廣州建設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的需要”。(明天將繼續. www.askagatha.com)